新闻资讯

Thumb

中国预印本平台与出版融合发展:开启两岸文化出版新篇章

 

         2025年10月23日,正值农历霜降节气,北京已是阵阵寒意,但在北京国二招宾馆内却是气氛热烈,以“两岸同书 书人优者 共谋复兴”为主题的大江论坛·两岸文化出版交流活动在此隆重举行。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房立雯在主旨演讲中,以中国出版业的历史演进为脉络,深入剖析预印本平台与出版融合发展的新图景,为两岸出版业合作擘画蓝图。

 

         此次活动汇聚台盟中央、中宣部出版局、中央台办宣传局等部门领导,以及中华书局、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等两岸知名出版机构代表,共议数字化时代出版业的创新与融合。

 

 

历史回望:中国出版业的千年嬗变

         房立雯首先以纵深视角梳理了中国出版业的演进历程。从春秋战国时期竹木简牍与缣帛的民间著书之风,到汉代造纸术推动书籍普及;从唐代雕版印刷的成熟,到宋元活字印刷与套版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国出版业在千年间完成了从手工抄写到规模化生产的跨越。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的冲击促使西方印刷技术传入,中国出版业开启现代化转型。新式出版机构涌现,教科书与译著成为传播新知的载体,出版法律、企业制度及同业组织逐步完善。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立人民出版社,系统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标志着新型人民出版事业的萌芽。

         改革开放后,两岸出版交流迎来历史性突破。1988年,台湾出版界首次以行业团体形式赴大陆参加“首届海峡两岸图书博览会”,打破近四十年隔阂,为两岸合作奠定基础。此后,交流规模持续扩大,华文图书成为联结两岸的文化纽带。

 

预印本平台:学术出版的“加速器”

         在数字化浪潮中,预印本平台正成为重塑学术生态的关键力量。房立雯介绍,预印本(preprint)是作者在期刊正式发表前未经严格同行评议的手稿,通过开放获取形式快速发布。全球已有超百个预印本平台,覆盖生物医学、社会科学、化学等领域,其核心价值在于:

1. 破解期刊出版时滞难题

          传统学术出版周期长达数月甚至数年,而预印本平台可在数日内实现成果全球共享。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预印本平台成为快速传播研究成果的重要渠道,2020年发表的 COVID-19 文章中有30,000多篇是预印本,占总数的17%至30%。

2. 推动开放科学与学术变革

         中国科学院预印本平台ChinaXiv从“十三五”到“十四五”的升级,构建了以预印本为核心的开放交流生态。平台通过版本更新、评论互动等功能,支撑国家高端学术交流体系建设。

3. 赋能传统出版模式创新

         出版商可通过预印本平台筛选稿件,实现“先发布后出版”。如Springer Nature与Research Square合作推出“In Review”服务,允许作者在提交期刊时同步发布预印本,缩短出版周期。

4. 催生叠加期刊等新型模式

         叠加期刊(Overlay Journal)将文章存放在预印本服务器而非传统期刊网站,既加快传播速度,又降低开放获取成本。这种“精益发布”模式为学术出版提供了新范式。

 

两岸出版融合:从历史机遇到未来实践

         两岸出版交流历经三十余年发展,已从单一书展合作迈向深度协同。2013年,两岸出版合作共同作业平台启动,台湾学者提出“中文或成全球最具经济价值语言”的愿景,呼吁通过合作挖掘中文的文化与商业潜力。

         面对数字化与开放科学的新机遇,房立雯提出四大合作路径:

1. 共建两岸预印本平台

         整合两岸学术资源,打造中华文化、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专项预印本平台。例如,设立“中华文化研究预印本平台”,加速两岸学术成果互鉴。

2. 推动出版标准互通

         联合制定元数据标准、引用规范及质量评价体系,为平台互联互通提供技术支撑。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可依托自身资源,组织两岸专家研讨标准制定。

3. 打造国际中文出版平台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作为国家一级社团,致力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经济合作。未来,可以依托科促会的平台,组织两岸专家共同研讨出版标准,促进两岸出版业的融合发展。通过预印本平台与叠加期刊等新型出版模式,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文出版平台,让中文在全球学术交流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通过预印本与叠加期刊模式,提升中文在全球学术交流中的影响力。例如,建立“两岸叠加期刊联盟”,实现研究成果的快速传播与多语言转化。

4. 加强人才交流与培养

         举办两岸出版论坛、研修班及实习项目,聚焦预印本、开放科学等新兴领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为行业储备创新力量。

 

共谋复兴:出版人的使命与担当

房立雯强调,中国出版业正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期,预印本平台与出版融合将重塑学术交流生态。两岸出版人应秉持“同书共荣”理念,通过合作、分工与利益共享,推动中华文化创新传播。

此次活动得到两岸出版界热烈响应。2025年的大江论坛,勾勒出两岸出版合作的新蓝图。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模式创新,中文出版必将在全球学术舞台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文化动能。

 

 

会议现场

 

 

 

审核:刘   坤

责编:明贵栋

编辑:刘   彬

 

文章来源:中国商业文化网

上一篇:中新携手创刊新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新加坡双语集团签署期刊合作协议 下一篇:没有了